臨床上,對痔瘡的定義就是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導致的,既然是發(fā)生在靜脈上的疾病,最典型的癥狀那就是流血了,當手術的時候,最危險的也是擔心大出血,那么,如果術后大出血該怎么辦?
專家指出,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fā)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xiàn)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后氣促、浮腫等,一些患者可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如易激動、興奮、煩躁等,有人認為是細胞內含鐵酶缺乏所致。以上這些癥狀均可通過糾正貧血、治療痔瘡后消失。
痔瘡的另一個主要癥狀是內痔脫出。脫出于肛門外的內痔,受到括約肌的夾持,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仍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xiàn)痔核變硬、疼痛,難以送回肛門內。傳統(tǒng)的看法稱“絞窄性內痔”。但臨床所見外痔,形成血栓的更多見,故多伴有疼痛。
現(xiàn)將方法及療效總結如下:一旦發(fā)現(xiàn)痔術后大出血,采用在骶麻下縫扎止血法。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神志變化,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做好止血前的準備。用大號肛門鏡擴開肛門,將乙狀結腸、直腸內積存的陳舊性血液清除干凈,并在出血創(chuàng)面上方0.5cm的粘膜作8字縫扎,檢查無繼續(xù)出血后,肛內放入紫草油紗條引流。術后3日內給予抗生素和止血藥。 痔術后大出血,以內痔結扎術后,痔核脫落引起的大出血最為常見,且止血困難。因病情急劇,應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出血患者采用縫扎止血法處理后,未再次發(fā)生出血,全部治愈。
為了防止痔術后大出血,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術前詳細了解病史,切實掌握患者身體狀況,特別對凝血功能障礙、高血壓的患者,認真做好預防,在術后痔核脫落期5~15天,若有出血跡象,應連續(xù)使用止血藥物3~5天;
(2)術中認真仔細、規(guī)范操作,特別是掌握好注射療法的劑量和方法,注射壞死劑、硬化劑時,操作不當,劑量過大,注射過深都能引起組織大面積壞死,誘發(fā)大出血;
(3)術后加強護理,嚴格用藥,讓患者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劇烈活動,正確實施檢查、換藥。在進行指診、肛鏡檢查或擴肛及換藥時,嚴禁用力過猛而損傷正常組織,避免過早強拉結扎線造成組織撕傷,換藥時避免用換藥攝子直接接觸創(chuàng)面,以免刺破創(chuàng)面造成出血,防止便秘,避免用力排便而引起大出血。
對于痔瘡患者來說,另愿選擇藥物治療,也不愿到醫(yī)院手術,徹底清除病灶部位,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痔瘡的治療技術已經(jīng)比較成熟了,不僅出血少,痛苦小,而且恢復快,您不妨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