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
“飲食有常,物我相適”是中醫(yī)飲食養(yǎng)生方法。不管男女老少,不論所處地域,不講春夏秋冬,都去食用某種食物,必定“有人歡喜有人愁。”所以中醫(yī)指出,飲食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
自從川菜、湘菜在大江南北火爆,麻辣食品極其盛行。大街小巷,一些人圍著麻辣香鍋喝酒行令,大快朵頤。一會工夫,有人頭頸流汗,有人滿臉通紅。當時“辣得真爽,麻得過癮!”但事后反映在人們身上的情況可就不同,有人沒任何事,有人臉上長紅皰,有人痔瘡犯了,有人牙齦腫痛。
這是為什么?人與自然密切相關,同樣,飲食也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雨量充沛,濕度較大,適當吃些辛辣食物,夏天可除濕,冬天可御寒。而北方,天氣干躁,雨水稀少,長期食用辛味食物,就容易患病。特別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腎病患者、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以及不適宜食辛味的人們,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
再如吃肉,不是每個季節(jié)都適合吃一樣的肉。秋冬季節(jié)可吃紅肉,如豬肉、羊肉、牛肉等;春夏季節(jié)就要多吃魚肉和鴨肉。
知道了飲食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如果我們不分時節(jié)地亂吃,可能在需要清火時卻吃了熱性食物,無疑是火上加油,進一步加重上火癥狀。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