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問題有待重視
心理問題是留守兒童最易出現的問題。
專家認為,這些孩子在成長中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依賴性和獨立性、沖動性和理智性、自覺性和任性并存,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在她看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自我封閉:
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緒失控:
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于身心發(fā)育時期,情緒欠穩(wěn)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沖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jiān)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于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里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自己卻被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目前,這一特殊群體在我國已高達5800萬人,且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注和相應的家庭教育,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而脆弱。孤僻、冷漠、散漫……當這些帶著灰暗色調的詞匯集中在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身上時,其凸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就變得不容漠視。
留守兒童經常會有哪些遭遇
12歲的小鐘(化名)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市郊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鐘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沒有回來過年。和爺爺、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感受著孤獨、空虛。因此,小鐘不愿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yè),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里這么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佳木斯樺川縣留守女孩思思(化名)的遭遇亦值得同情。父母外出打工后,奶奶怕影響思思的學習,把她送到了老師家中寄養(yǎng),不料老師的丈夫卻對女孩長期猥褻,致使女孩患上了嚴重的生理、心理疾病。
留守兒童小梁(化名)則是因為缺乏父母的管教走上不軌,以致成刑事少年犯。現年17歲的他,7歲時父母離異,母親改嫁,父親在外地打工。住在姑姑家的小梁經常不回家,和外面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他曾3次因毆打他人被行政拘留、罰款。2008年3月份,他因涉嫌犯故意傷害罪被公安局刑事拘留,6月份開庭審理,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
2010年寒假前夕,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婦女兒童辦公室完成一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fā)展狀況調研報告。報告顯示:由于缺少親情關愛,在接受調查的5236名留守兒童中,大多數表現為自閉抑郁、內向孤僻、認知偏差。
與之相伴的是缺乏家庭教育,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品德培養(yǎng)和學習發(fā)展。調查結果表明,在這些留守兒童中,表現為得過且過的占75%,積極上進的占20%,自暴自棄的占5%;學習成績中等的占65%,落后的占30%,優(yōu)秀的僅為5%。
-
見聞:瑞士用喜劇治兒童自閉癥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親,當時4歲的小外甥被懷疑患上兒童自閉癥。在陪同其看病的過程中,我切身體會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劇誘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
-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個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確實有點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會出現疾病的,如果是
-
兒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都有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兒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會不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一些其他
-
兒童自卑的一些表現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其實也是存在特別大的影響的,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我們就應該很好的去關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