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似乎從小到大,只要有人摔傷扭傷,就有長輩在旁邊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啊,你這短時間就別下床了,小心還沒長好又壞了。然后,真有挺多人就相信了這句話,覺得傷筋動骨就得乖乖休息一百天,不能下地走動更別說活動了。那么,這句話真的符合科學道理嗎?
我們先從骨折講起
從醫(yī)學的角度來說,骨頭的愈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炎癥反應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塑形改進期,而12周為平均愈合周。
其中,炎癥反應期為1-2周,這是從骨折后開始,到軟骨細胞和骨細胞出現的階段。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
原始骨痂形成期為2-6周,從骨折后的第三周開始,這是形成新骨的階段。
骨痂塑形改進期一般從第九周開始,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的6周后開始,這是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的階段。(參考自人衛(wèi)版 第九版《外科學》教材)
一般來說,骨折的恢復時間的長短是由骨折部位和治療方式來決定的,小腿中下段、股骨頸、髕骨、踝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復時間較長,而肩關節(jié)、手腕、鼻骨、胸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復時間較短。
骨折愈合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部位、不同情況的骨折恢復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那么骨折愈合過程又有哪些學問呢?
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制動確實是很關鍵的一條,也就是不要隨意走動或者活動受傷的肢體和關節(jié)。
但是“傷筋動骨一百天”不代表著躺在床上一百天不活動,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后,可以通過運動來恢復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原有的彈性和韌性,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是絕對不行的,那樣會導致關節(jié)僵硬等問題,甚至會引發(fā)臥床并發(fā)癥。
所以,在骨折后能夠根據傷情盡早開始恢復性鍛煉是首要的。但是這些運動一定要在專業(yè)的醫(yī)生指導下來進行,過度運動和缺乏運動都可能延緩骨折時間,甚至會造成“骨不連”,即骨折難以愈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且骨折過后,如果過于強調臥床休息而不活動,還會引起很多嚴重的不良后果。
網上不是流傳的有一句話:“人生可能會經歷很多次的骨折,但不要讓其中一次變成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這句話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人命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由于骨折長期臥床帶來的臥床并發(fā)癥,如肺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褥瘡(又稱壓瘡)、下肢靜脈血栓、關節(jié)僵硬、缺血性骨壞死等疾病,這些問題都會為骨折患者帶來難以言喻的不便和痛苦,甚至對于一些8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無異于是一場“慢性自殺”。
就拿最常見的下肢靜脈血栓為例。眾所周知,心臟具有泵血的功能,推進血液在血管中前行。但流過一圈從動脈到達靜脈時,心臟的推力就十分有限了。腿部、足部的靜脈血抵抗重力回流入心臟,靠的就是步行、跑步時腿部肌肉的收縮,將血液擠壓上去,這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心臟”。而長期臥床時,下肢靜脈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擠壓作用,靜脈血流減緩甚至瘀滯,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栓塞在肺臟等重要器官中,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有的諺語可能初心是很好的,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過于片面的強調了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可能隱藏的風險,這是很不科學的,而且對于一些沒有分辨能力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帶來致命的風險,所以希望大家在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要帶有思辨性,科學看待!
-
中國泛癌種基因檢測大Panel獲國際認可!桐樹基因斬獲歐盟CE認證伴隨我國基因科技的不斷提升,國內外基因檢測水平正在日臻趨同,國際上對我國企業(yè)研發(fā)生產的基因檢測產品及技術的認可度也隨之提
-
更年期女性的春天可能不明媚,仲景逍遙丸來添彩人間四月芳菲盡,本是出門踏青,賞春好時節(jié),有些人卻無法心情舒暢。相反,會出現情緒激動、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她們
-
總是熬夜,當心腎陰虛!情況嚴重可用六味地黃丸熬夜會有哪些影響?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白天上班沒精神、打瞌睡的情況;長期來看,可能會免疫力下降、臉色暗淡出現黑眼圈,健忘
-
痛經調理需針對不同體質分時段正確服用月月舒時下,氣溫乍暖還寒,有的人穿著棉襖,有的人已經穿上薄衫,有愛美的年輕女性甚至已經迫不及待的換上薄薄的絲襪、短裙。這樣的裝
-
更年期女性春季臟躁癥狀加重可用逍遙丸最美人家四月天,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盛開,本該讓人心情舒暢,然而春季卻是抑郁癥的高發(fā)季節(jié)。因為春季陽氣升發(fā),容易造成肝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