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到母親在早上給我買包子時被車撞死了,她的靈魂天天到我的床前,每次總是欲言又止……”親人死亡、被人追殺、墜落懸崖,說起自己噩夢里的場景,不少女性都會喋喋不休。最近,英國心理學家們主持的一項研究顯示,噩夢纏身、半夜驚醒的多是女性。難道噩夢也會“欺軟怕硬”?
噩夢可能反映隱疾
這項研究調(diào)查了193名來自西英格蘭大學的被試(100名女性,93名男性),當問到最近一次的做夢情形時,僅有19%的男性報告他們做了噩夢,而抱怨做噩夢的女性卻達到了30%。研究還發(fā)現(xiàn),女性在夢中的體驗更強的情緒色彩,“夢里的場景那么真實,我醒來時床單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名被試如是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的內(nèi)容常常與做夢者的生理或心理感覺有關,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強烈的情緒刺激都可能引發(fā)離奇的夢境。主持研究的詹妮弗·派克博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噩夢是人們擔心的恐怖場景在大腦中的“預演”。比如臨近考試的學生經(jīng)常會夢見交白卷,父母常夢見膝下的兒女失蹤。另外,在睡夢中感覺系統(tǒng)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或身體已發(fā)生某些尚未被覺察的疾病也可能讓人噩夢連連。例如夢見喉嚨被人掐住可能是扁桃體發(fā)炎,而夢見墜落深淵可能是手腳突然滑落。
女性有“噩夢體質(zhì)”
女性的噩夢為什么尤其多呢?心理學家的意見分兩大派。
生理周期主因派。月經(jīng)周期引起的女性身體內(nèi)部的體溫變化,可能是導致她們被生動、緊張的噩夢困擾的原因。派克指出,女性在經(jīng)期前夕往往會夢到一些攻擊、甚至是暴力場面的夢境,同時,她們也會更容易記住這些夢境。
女性心理特點主因派。美國紐約大學和納什大學的心理學家則認為,這一結(jié)果的關鍵原因在于女性本身的心理特點。女性思考問題總是從自身出發(fā),更感性、也更傾向于做自我批判,所以她們做夢后更多地去解釋和回憶其中的細節(jié)。而據(jù)以往研究證明,做夢的人被叫醒時就只能記起小部分的夢境,如果一再回味的話,則可能“記起”很多不存在的情節(jié)。
心病還需心藥醫(yī)
無論有無做夢的感覺,每個人每晚都有約兩個小時在做夢,而晚間的一個噩夢往往能影響一天的心情。有什么辦法避免噩夢呢?心理學早有研究證明,控制睡眠環(huán)境中的相關刺激和調(diào)節(jié)身心狀態(tài)可以降低做噩夢的幾率,比如睡前不進行體力和腦力劇烈活動、不吃刺激神經(jīng)興奮性的食物,另外調(diào)整睡姿、聽些舒緩的音樂效果都不錯。
更重要的是,有些夢境是被忽視或壓抑的真實想法的折射,所以,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解析噩夢,對解決困惑、了解自己都有好處。所以,噩夢也并不是災難,只是不建議常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