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1995年從上海大學畢業(yè)后,便自費赴美國留學,在新澤西州的一所大學攻讀紡織專業(yè)的碩士課程。3年后,她順利拿到碩士文憑……
1999年1月,她離開美國回到上海?墒,回來后半年多時間,她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其間,她曾兩次去香港應聘面試。然而,在薪資問題上,她和用人單位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在上海她也曾應聘過一些企業(yè),但都沒有結果。
那半年,是劉寧人生道路上的低谷期。一方面工作沒有著落,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生活質量和國外形成的巨大反差,造成她心理上十分苦悶。
就是在這時,江浩再次出現(xiàn)在她的生命里。
采訪對象:劉寧,女,30歲,德國某企業(yè)駐中國辦事處代表
撰文:安潔
想到愛情,就想到了你
1999年的夏天,大學一同學介紹我去一個大型的國際博覽會替一家著名的德國企業(yè)當現(xiàn)場翻譯。博覽會臨近結束之際,這家企業(yè)的德國總裁對我的翻譯工作比較滿意,并向我提出:“能否留在本公司工作?”
1999年7月,我結束了“無業(yè)”狀態(tài)正式進入這家企業(yè),不久被派往德國培訓3個月。在德國培訓期間,我遇到了江浩。
江浩是我的高中同學,我上大學時,他開始瘋狂地追我。我一直相信年輕時的戀愛是真的。所以,很快,我便成了江浩的女朋友。
后來分手,是因為我的出國。江浩希望我能留在家里相夫教子,他當初追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到我身上的賢良?墒牵诿媾R真正的選擇時,我和江浩都挺自私的。我是家里的小女兒,父母都是生意人,家境十分富裕,我覺得我年輕時不出國更待何時。江浩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女人有份體面的工作就可以了,這個社會應該是男人的世界。
那時的我,意氣風發(fā)的,而且十分固執(zhí),覺得自己早已不再是一個沖動的女孩子,所以,確定了那份感情不是自己再能要的,便斷然放棄了和江浩的聯(lián)系。
在德國培訓期間,有一次酒會,我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專家,他聽說我是中國人,就表情曖昧地說:“中國,那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度……”我感到很不好受,便反問道,“你有沒有去過中國呢?”他搖頭表示沒有去過。我就詰問他,“既然你沒有去過,憑什么這樣說呢?你應該去中國看一看……”
我話剛說完,身后突然響起了鄉(xiāng)音:“說得好!”回頭一看,竟然是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