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攀比 將會影響下一代價值觀
世人皆知,玩物易喪志,可最近媒體報道的兩個類似事件,仍是令人有些瞠目。安徽一個17歲的小伙子為買iPad,賣掉了一個腎;北京一個女孩為要“蘋果”的電子產(chǎn)品三件套,將母親訓斥至無奈抽泣。我們不禁要問:因為一件身外之物,兩個孩子如此傷己身、傷人心,究竟是為了什么?
報道稱,女孩曾大喊一句“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這或許道出了他們的初衷:買東西,是因為怕丟臉,怕被其他人比下去。事實上,無論在哪所學校,學生之間的各種比較從來沒斷過。只是,過去我們比的更多的是誰學習更好,誰表現(xiàn)更佳;如今,學生們熱衷的卻是誰穿的衣服更高檔、誰用的東西更高級,甚至慶祝生日,也要比比誰的排場更大。攀比和炫耀已漸漸在孩子們的觀念中扎根。
作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中國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邁入了購買奢侈品的行列。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的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年輕25歲。攀比正在年輕化,絕大部分年輕人并非富有,而是用父母辛苦一輩子攢下的錢買的。
家長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的確是人之常情,但這種理解,不能抵消因此帶來的副作用。孩子們正在用從父母那兒得來的奢侈品進行自我身份、家庭財富,甚至社會地位的攀比,這毫無疑問會影響到他們成年以后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社會上,攀比無處不在,大人們希望自己不落人后,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哪里知道,孩子們最會有樣學樣。當炫耀成風,家境一般的孩子也加入其中,也就有了媒體報道中傷人傷己的事件發(fā)生。
如此風氣誰之過?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出了問題。在日本,中小學有明文規(guī)定,禁止學生穿名牌服裝或名牌運動鞋來學校,并對何為“名牌”作了嚴格、具體的限定;在美國,絕大多數(shù)州的中小學依然堅持“校服制”,因為這可以避免貧富孩子在服裝上的優(yōu)劣差別。試想,若我國的中小學校也有這樣的規(guī)定,是否就能夠早一些剎住攀比之風,避免一些悲劇的發(fā)生?
-
5條建議讓你遠離抑郁人到中年以后我們都知道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突然退休以后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不舒服,很多人都感覺特別,很孤單的,可能心理
-
中國三大獨特的自身特征工作壓力大了之后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毛病,而這些大家更是要好好的去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我們的生活和身邊總是會看見有一些人會選擇
-
其實每個人都能獲得\"洪荒之力\"相信這個8月很多人都在關注巴西里約奧運會了,8號孫楊杜麗失金很多人都覺得很可惜,尤其孫楊火霍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很憤憤
-
心理劇迷:高溫假就要心理大劇陪你炎熱的夏季,尤其是40度的高溫天氣,如果這時候我們宅在家里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再美美地看上一部心理大片,簡直是太酸爽了。好的
-
我們需要什么樣"心理資本"什么是“心理資本”?心理資本其實就是指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擁有好心態(tài)、正能量,心態(tài)越好、能量越高你的心理資本就越高。心理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