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租客還是做房奴?
在瘋狂的高房價時代,似乎任何一個與房子有關的話題都注定會火一把。這不,那邊廂,蝸居的熱潮未退,這邊廂,一句“40歲之前租房,40歲以后再買房”的論調又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口水戰(zhàn)。“40歲前租房論”并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論述保障型住房政策,提出“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這個語境下有感而發(fā)。
買房派
我可以等到40歲再買房,丈母娘愿意嗎?
林書記的話最是觸動那些或已買房卻被房子壓得喘不上氣的房奴,或是被現實所逼必須要買房,卻望著高不可攀的樓價哀嘆的人們。因為在中國,一套房子除了代表“居有定所”,代表溫暖的避風港外,更代表著結婚,生娃,孩子上戶口上學等等諸多實際的問題。
所以,網上有評論說,“書記可以40歲以后買房住,但普通老百姓不可以。為什么呢?且不說,未來房價越來越高,人們到40歲以后也未必買得起,就說現在,若是小伙子,沒有自己的房子,即使有姑娘愿意和你談婚論嫁,丈母娘也未必愿意啊?”看似嬉笑的口吻,實際上,卻是再真實不過的生活。
某大型社區(qū)論壇上就有一個女兒的母親直白地對大家說,“我不會讓女兒嫁給她的沒房窮男友。”盡管這個“女兒的男友”有學歷,有份小白領的工作,有愛她女兒的一份心,還有也許未來會成功的無限可能性,但是現在他無房,這個母親只能對他說對不起,因為她不想讓她的女兒在出租房里生兒育女。奇怪的是,盡管這個母親的話看上去刻薄而勢利,但是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了理解。
古人說,安居樂業(yè)。對中國人而言,房子就是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讓大家“40歲后再買房”?不被抨擊,才怪。
原聲回放
“一旦和銀行簽約,就成了房奴,見了領導一點意見也不能有,只能哼哼哈哈。為啥?就怕被炒魷魚。如果是租房子,每個月只要2000多元,還能有7000多元剩余,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可以旅游,見了領導也可以爭論爭論。40歲以后,攢夠了錢再買房,多好。”
——廣東省政協委員、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在兩會分組討論會上說。圖/《北京晨報》
算筆賬:40歲之后,還是只能當房奴
拋開爭論,我們按照“40歲之前租房,40歲以后再買房”的建議,請來中原地產研究數據的專家算一筆賬,看看是否40歲之后就真的買得起房?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而我們假設的情況也相對理想化,算出來的數值也許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照案例做個比較。
以廣州新入職公務員A為例:首年年薪8萬元,每年薪金遞增10%。年消費4萬元(不含房屋費用),每年消費遞增5%(通貨膨脹、改善生活等)。租房:以2009年海珠區(qū)2房70平方米電梯小區(qū)、配套完善的樓盤價格約3200元/月為參考,預計租金每年遞增2%。購房:以2009年海珠區(qū)2房70平方米電梯小區(qū)、配套完善的樓盤價格約95萬元為參考,預計房價每年遞增10%,首付30%計算。那么,從24歲入職算起,扣除租房及日常花銷所得存款,預計該公務員要一直到39歲才能勉強攢夠海珠區(qū)一套79平方米房子的首期。
所以,對于“ 40歲以前租房,40歲以后買房”的爭論,有網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得要有兩個前提——一是房價能得到控制,二是政府向社會提供充足的廉租房源。網友“黃山老道”提出解決之道,建議政府把拍賣土地的錢(除去返還拆遷戶和其他花費外)都拿來建廉租房(20、40、60平方米幾種規(guī)格),月租金每平方米1~2元,供年輕人租住,當他們經濟寬裕后再買面積較大的商品房。
租房派
真的有必要為瘋狂的房價埋單嗎?
盡管反對“40歲前租房論”的聲浪很大,但也不乏一些逍遙派贊成租房。有網友便直言,這建議比較適合中國的實際,居者有其屋并不是一定要買房。而以下廣州網友葉子的苦中有樂的租房體驗,或許會讓正焦慮于是否買房的人找到一些心理慰藉,拓寬一點思維——我們真的有必要為瘋狂的房價埋單嗎?
葉子來廣州六年了,住過六個地方,搬了五次家。從羅沖圍到惠福西,再從淘金路轉戰(zhàn)淘金北,再然后搬到黃埔大道,現在落腳在江南西。她說,對于租房子來說,最大的“噩夢”是搬家的過程。那確實是一項對人的心理、體力、智力要求都十分高的綜合性技術。
租房子很辛苦,但是也有樂趣。“在惠福西的時候,我曾經住在一個叫畢公巷的地方,那里家家戶戶門前都祭拜土地神,晚歸的夜里,巷子里繚繞著彌漫的煙霧,讓我感覺仿佛走在另一個時空;在淘金路住的時候,去酒吧裝“小資”是最容易不過的事兒,不過不好彩的是有時候會被樓下喝高了的“老外”吵醒;住在黃埔大道的時候,最郁悶的是距離上班單位太遠,不過人生中第一次發(fā)現,一出門就是一個大公園的日子原來這么舒服;而現在搬到了江南西,這里距離公園、商業(yè)區(qū)和地鐵都很近,生活十分方便,但就是有點吵。”她于是又再考慮搬家了,這也好在只是租房子,所有的判斷失誤都還有被修正的可能。
葉子說,她也曾考慮過買房子,并且不止一次。但是,當她最終決定要買房子時,卻發(fā)現房價早已絕塵而去。夢想中的房子——位于市區(qū)、靠近公園或者江邊、九十平方米以上、交通便利、環(huán)境幽靜……沒有二百萬是拿不下來的。雖然咬咬牙,年輕的時候吃點苦、背點債,去擁有一套自己的房產也是可以的,但她最終無法說服自己去過這種“被套牢”的生活,“也許我會換一份工作,也許我會換一個城市,也許我想再去進修一個學位,也許我想出國游學……如果我買了房,那么所有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都將離我遠去。那樣的人生我不太喜歡。”
葉子深知,對于女性來說,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房子漸漸地又會有很多附加的功能,比如它所帶來的“安全感”——你沒有房子,你沒有不動產,你的紙幣會貶值,你的人生好沒有保障�。Υ�,她只能說,她更在意的是心里的安全感,鋼筋水泥的缺失不會對她產生這樣的負面影響。
最后一個她提及經常被人勸告買房的觀點:“租住別人的房子,永遠都沒有家的感覺!你甚至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還會經常冒著被房東攆來攆去的風險,真是太慘了!”
葉子說,一來她的“租房運”比較好,每一個房東都沒有攆過她。二來她不止一次目睹過把自己的家搞得烏煙瘴氣的“有產者”,也看到過布置得溫馨浪漫的“短暫的居所”,所以她相信,所謂“家”的感覺只在于房子的主人是否有一顆溫暖而熱愛生活的心。
買房派
我可以等到40歲再買房,丈母娘愿意嗎?
林書記的話最是觸動那些或已買房卻被房子壓得喘不上氣的房奴,或是被現實所逼必須要買房,卻望著高不可攀的樓價哀嘆的人們。因為在中國,一套房子除了代表“居有定所”,代表溫暖的避風港外,更代表著結婚,生娃,孩子上戶口上學等等諸多實際的問題。
所以,網上有評論說,“書記可以40歲以后買房住,但普通老百姓不可以。為什么呢?且不說,未來房價越來越高,人們到40歲以后也未必買得起,就說現在,若是小伙子,沒有自己的房子,即使有姑娘愿意和你談婚論嫁,丈母娘也未必愿意啊?”看似嬉笑的口吻,實際上,卻是再真實不過的生活。
某大型社區(qū)論壇上就有一個女兒的母親直白地對大家說,“我不會讓女兒嫁給她的沒房窮男友。”盡管這個“女兒的男友”有學歷,有份小白領的工作,有愛她女兒的一份心,還有也許未來會成功的無限可能性,但是現在他無房,這個母親只能對他說對不起,因為她不想讓她的女兒在出租房里生兒育女。奇怪的是,盡管這個母親的話看上去刻薄而勢利,但是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了理解。
古人說,安居樂業(yè)。對中國人而言,房子就是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讓大家“40歲后再買房”?不被抨擊,才怪。
原聲回放
“一旦和銀行簽約,就成了房奴,見了領導一點意見也不能有,只能哼哼哈哈。為啥?就怕被炒魷魚。如果是租房子,每個月只要2000多元,還能有7000多元剩余,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可以旅游,見了領導也可以爭論爭論。40歲以后,攢夠了錢再買房,多好。”
——廣東省政協委員、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在兩會分組討論會上說。圖/《北京晨報》
算筆賬:40歲之后,還是只能當房奴
拋開爭論,我們按照“40歲之前租房,40歲以后再買房”的建議,請來中原地產研究數據的專家算一筆賬,看看是否40歲之后就真的買得起房?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而我們假設的情況也相對理想化,算出來的數值也許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照案例做個比較。
以廣州新入職公務員A為例:首年年薪8萬元,每年薪金遞增10%。年消費4萬元(不含房屋費用),每年消費遞增5%(通貨膨脹、改善生活等)。租房:以2009年海珠區(qū)2房70平方米電梯小區(qū)、配套完善的樓盤價格約3200元/月為參考,預計租金每年遞增2%。購房:以2009年海珠區(qū)2房70平方米電梯小區(qū)、配套完善的樓盤價格約95萬元為參考,預計房價每年遞增10%,首付30%計算。那么,從24歲入職算起,扣除租房及日常花銷所得存款,預計該公務員要一直到39歲才能勉強攢夠海珠區(qū)一套79平方米房子的首期。
所以,對于“ 40歲以前租房,40歲以后買房”的爭論,有網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得要有兩個前提——一是房價能得到控制,二是政府向社會提供充足的廉租房源。網友“黃山老道”提出解決之道,建議政府把拍賣土地的錢(除去返還拆遷戶和其他花費外)都拿來建廉租房(20、40、60平方米幾種規(guī)格),月租金每平方米1~2元,供年輕人租住,當他們經濟寬裕后再買面積較大的商品房。
租房派
真的有必要為瘋狂的房價埋單嗎?
盡管反對“40歲前租房論”的聲浪很大,但也不乏一些逍遙派贊成租房。有網友便直言,這建議比較適合中國的實際,居者有其屋并不是一定要買房。而以下廣州網友葉子的苦中有樂的租房體驗,或許會讓正焦慮于是否買房的人找到一些心理慰藉,拓寬一點思維——我們真的有必要為瘋狂的房價埋單嗎?
葉子來廣州六年了,住過六個地方,搬了五次家。從羅沖圍到惠福西,再從淘金路轉戰(zhàn)淘金北,再然后搬到黃埔大道,現在落腳在江南西。她說,對于租房子來說,最大的“噩夢”是搬家的過程。那確實是一項對人的心理、體力、智力要求都十分高的綜合性技術。
租房子很辛苦,但是也有樂趣。“在惠福西的時候,我曾經住在一個叫畢公巷的地方,那里家家戶戶門前都祭拜土地神,晚歸的夜里,巷子里繚繞著彌漫的煙霧,讓我感覺仿佛走在另一個時空;在淘金路住的時候,去酒吧裝“小資”是最容易不過的事兒,不過不好彩的是有時候會被樓下喝高了的“老外”吵醒;住在黃埔大道的時候,最郁悶的是距離上班單位太遠,不過人生中第一次發(fā)現,一出門就是一個大公園的日子原來這么舒服;而現在搬到了江南西,這里距離公園、商業(yè)區(qū)和地鐵都很近,生活十分方便,但就是有點吵。”她于是又再考慮搬家了,這也好在只是租房子,所有的判斷失誤都還有被修正的可能。
葉子說,她也曾考慮過買房子,并且不止一次。但是,當她最終決定要買房子時,卻發(fā)現房價早已絕塵而去。夢想中的房子——位于市區(qū)、靠近公園或者江邊、九十平方米以上、交通便利、環(huán)境幽靜……沒有二百萬是拿不下來的。雖然咬咬牙,年輕的時候吃點苦、背點債,去擁有一套自己的房產也是可以的,但她最終無法說服自己去過這種“被套牢”的生活,“也許我會換一份工作,也許我會換一個城市,也許我想再去進修一個學位,也許我想出國游學……如果我買了房,那么所有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都將離我遠去。那樣的人生我不太喜歡。”
葉子深知,對于女性來說,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房子漸漸地又會有很多附加的功能,比如它所帶來的“安全感”——你沒有房子,你沒有不動產,你的紙幣會貶值,你的人生好沒有保障�。Υ�,她只能說,她更在意的是心里的安全感,鋼筋水泥的缺失不會對她產生這樣的負面影響。
最后一個她提及經常被人勸告買房的觀點:“租住別人的房子,永遠都沒有家的感覺!你甚至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還會經常冒著被房東攆來攆去的風險,真是太慘了!”
葉子說,一來她的“租房運”比較好,每一個房東都沒有攆過她。二來她不止一次目睹過把自己的家搞得烏煙瘴氣的“有產者”,也看到過布置得溫馨浪漫的“短暫的居所”,所以她相信,所謂“家”的感覺只在于房子的主人是否有一顆溫暖而熱愛生活的心。
相關文章
-
5條建議讓你遠離抑郁人到中年以后我們都知道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突然退休以后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不舒服,很多人都感覺特別,很孤單的,可能心理
-
中國三大獨特的自身特征工作壓力大了之后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毛病,而這些大家更是要好好的去發(fā)現,特別是在我們的生活和身邊總是會看見有一些人會選擇
-
其實每個人都能獲得\"洪荒之力\"相信這個8月很多人都在關注巴西里約奧運會了,8號孫楊杜麗失金很多人都覺得很可惜,尤其孫楊火霍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很憤憤
-
心理劇迷:高溫假就要心理大劇陪你炎熱的夏季,尤其是40度的高溫天氣,如果這時候我們宅在家里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再美美地看上一部心理大片,簡直是太酸爽了。好的
-
我們需要什么樣"心理資本"什么是“心理資本”?心理資本其實就是指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擁有好心態(tài)、正能量,心態(tài)越好、能量越高你的心理資本就越高。心理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