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扒开双腿猛烈进入在视频_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锕锕锕锕锕锕锕锕好疼小视频网站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潮_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_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电视剧免费版_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_精品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成年男人裸j照无遮挡无码62

胎位異常

    胎位異常是造成難產的常見因素之一。分娩時枕前位(正常胎位)約占90%,而胎位異常約占10%,其中胎頭位置異常居多,占6%-7%,有胎頭在骨盆腔內旋轉受阻的持續(xù)性枕橫(后)位,有因胎頭俯屈不良呈不同程度仰伸的面先露,還有胎頭高直位、前不均傾位等。胎產式異常的臀先露占3%-4%,肩先露已極少見。此外還有復合先露。


第一節(jié) 持續(xù)性枕后位、枕橫位
    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在下降過程中,胎頭枕部因強有力宮縮絕大多數(shù)能向前轉135o或90o,轉成枕前位自然分娩。僅有5%-10%胎頭枕骨持續(xù)不能轉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體骨盆后方或側方,致使分娩發(fā)生困難者,稱持續(xù)性枕后位。國外報道發(fā)病率均為5%左右。
[原因]
    1.骨盆異常 常發(fā)生于男型骨盆或類人猿型骨盆。這兩類骨盆的特點是骨盆入口平面前半部較狹窄,不適合胎頭枕部銜接,后半部較寬,胎頭容易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這類骨盆常伴有中骨盆平面及骨盆出口平面狹窄,影響胎頭在中骨盆平面向前旋轉,為適應骨盆形態(tài)而成為持續(xù)性枕后位或持續(xù)性枕橫位。由于扁平骨盆前后徑短小,均小骨盆各徑線均小,而骨盆入口橫徑最長,胎頭常以枕橫位入盆,由于骨盆偏小,胎頭旋轉困難,胎頭便持續(xù)在枕橫位。
    2.胎頭俯屈不良 若以枕后位銜接,胎兒脊柱與母體脊柱接近,不利于胎頭俯屈,胎頭前囟成為胎頭下降的最低部位,而最低點又常轉向骨盆前方,當前囟轉至前方或側方時,胎頭枕部轉至后方或側方,形成持續(xù)性枕后位或持續(xù)性枕橫位。
    3.子宮收縮乏力 影響胎頭下降、俯屈及內旋轉,容易造成持續(xù)性枕后位或枕橫位。
    4.頭盆不稱 頭盆不稱使內旋轉受阻,而呈持續(xù)性枕后位或枕橫位。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臨產后胎頭銜接較晚及俯屈不良,由于枕后位的胎先露部不易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常導致協(xié)調性宮縮乏力及宮口擴張緩慢。因枕骨持續(xù)位于骨盆后方壓迫直腸,產婦自覺肛門墜脹及排便感,致使宮口尚未開全時過早使用腹壓,容易導致宮頸前唇水腫和產婦疲勞,影響產程進展。持續(xù)性枕后位常致活躍期晚期及第二產程延長。若在陰道口雖已見到胎發(fā),歷經(jīng)多次宮縮時屏氣卻不見胎頭繼續(xù)順利下降時,應想到可能是持續(xù)性枕后位。
    2.腹部檢查 在宮底部觸及胎臀,胎背偏向母體后方或側方,在對側明顯觸及胎兒肢體。若胎頭己銜接,有時可在胎兒肢體側恥骨聯(lián)合上方捫到胎兒頦部。胎心在臍下一側偏外方聽得最響亮,枕后位時因胎背伸直,前胸貼近母體腹壁,胎心在胎兒肢體側的胎胸部位也能聽到。
    3.肛門檢查或陰道檢查 當肛查宮口部分擴張或開全時,若為枕后位,感到盆腔后部空虛,查明胎頭矢狀縫位于骨盆斜徑上。前囟在骨盆右前方,后囟(枕部)在骨盆左后方則為枕左后位,反之為枕右后位。查明胎頭矢狀縫位于骨盆橫徑上,后囟在骨盆左側方,則為枕左橫位,反之為枕右橫位。當出現(xiàn)胎頭水腫、顱骨重疊、囟門觸不清時,需行陰道檢查借助胎兒耳廓及耳屏位置及方向判定胎位,若耳廓朝向骨盆后方,診斷為枕后位;若耳廓朝向骨盆側方,診斷為枕橫位。
    4.B型超聲檢查 根據(jù)胎頭顏面及枕部位置,能準確探清胎頭位置以明確診斷。
[分娩機制] 胎頭多以枕橫位或枕后位銜接,在分娩過程中,若不能轉成枕前位時,其分娩機制有:
    1.枕左(右)后位 胎頭枕部到達中骨盆向后行45o內旋轉,使矢狀縫與骨盆前后徑一致。胎兒枕部朝向骶骨呈正枕后位。其分娩方式有:
    (1)胎頭俯屈較好:胎頭繼續(xù)下降,前囟先露抵達恥骨聯(lián)合下時,以前囟為支點,胎頭繼續(xù)俯屈使頂部及枕部自會陰前緣娩出。繼之胎頭仰伸,相繼由恥骨聯(lián)合下娩出額、鼻、口、頦。此種分娩方式為枕后位經(jīng)陰道助娩最常見的方式。
    (2)胎頭俯屈不良:當鼻根出現(xiàn)在恥骨聯(lián)合下緣時,以鼻根為支點,胎頭先俯屈,從會陰前緣娩出前囟、頂部及枕部,然后胎頭仰伸,便鼻、口、頦部相繼由恥骨聯(lián)合下娩出。因胎頭以較大的枕額周徑旋轉,胎兒娩出更加困難,多需手術助產。
    2.枕橫位 部分枕橫位于下降過程中無內旋轉動作,或枕后位的胎頭枕部僅向前旋轉45o。成為持續(xù)性枕橫位。持續(xù)性枕橫位雖能經(jīng)陰道分娩,但多數(shù)需用手或行胎頭吸引術將胎頭轉成枕前位娩出。
[對母兒影響]
    1.對產婦的影響 胎位異常導致繼發(fā)性宮縮乏力,使產程延長,常需手術助產,容易發(fā)生軟產道損傷,增加產后出血及感染機會。若胎頭長時間壓迫軟產道,可發(fā)生缺血壞死脫落,形成生殖道瘺。
    2.對胎兒的影響 第二產程延長和手術助產機會增多,常出現(xiàn)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使圍生兒死亡率增高。
[處理] 持續(xù)性枕后位、枕橫位在骨盆無異常、胎兒不大時,可以試產。試產時應嚴密觀察產程,注意胎頭下降、宮口擴張程度、宮縮強弱及胎心有無改變。
    1.第一產程
    (1)潛伏期:需保證產婦充分營養(yǎng)與休息。若有情緒緊張,睡眠不好可給予派替啶或地西泮。讓產婦朝向胎背的對側方向側臥,以利胎頭枕部轉向前方。若宮縮欠佳,應盡早靜脈滴注縮宮素。
    (2)活躍期:宮口開大3-4cm產程停滯除外頭盆不稱可行人工破膜,若產力欠佳,靜脈滴注縮宮素。若宮口開大每小時lcm以上,伴胎先露部下降,多能經(jīng)陰道分娩。在試產過程中,出現(xiàn)胎兒窘迫征象,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若經(jīng)過上述處理效果不佳,每小時宮口開大<lcm或無進展時,則應剖宮產結束分娩。宮口開全之前,囑產婦不要過早屏氣用力,以免引起宮頸前唇水腫,影響產程進展。
    2.第二產程 若第二產程進展緩慢,初產婦己近2小時,經(jīng)產婦已近1小時,應行陰道檢查。當胎頭雙頂徑已達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時,可先行徒手將胎頭枕部轉向前方,使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或自然分娩,或陰道助產(低位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若轉成枕前位有困難時,也可向后轉成正枕后位,再以產鉗助產。若以枕后位娩出時,需作較大的會陰后-斜切開,以免造成會陰裂傷。若胎頭位置較高,疑有頭盆不稱,需行剖宮產術,中位產鉗禁止使用。
    3.第三產程 因產程延長,容易發(fā)生產后宮縮乏力,胎盤娩出后應立即靜注或肌注子宮收縮劑,以防發(fā)生產后出血。有軟產道裂傷者,應及時修補。新生兒應重點監(jiān)護。凡行手術助產及有軟產道裂傷者,產后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返回頁首


第二節(jié) 胎頭高直位
    胎頭以不屈不仰姿勢銜接于骨盆入口,其矢狀縫與骨盆入口前后徑相一致,稱胎頭高直位。發(fā)病率國內文獻報道為1.08%,國外資料報道為0.6%-1.6%。胎頭枕骨向前靠近恥骨聯(lián)合者稱胎頭高直前位,又稱枕恥位;胎頭枕骨向后靠近骶岬者稱胎頭高直后位,又稱枕骶位。胎頭高直位對母兒危害較大,應妥善處理。
[病因] 與下述因素可能有關:頭盆不稱,骨盆入口平面狹窄,胎頭大,腹壁松弛,胎膜早破,均可使胎頭矢狀縫有可能被固定在骨盆前后徑上,形成胎頭高直位。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由于臨產后胎頭不俯屈,進入骨盆入口的胎頭徑線增大,胎頭遲遲不銜接,使胎頭不下降或下降緩慢,宮口擴張也緩慢,致使產程延長,常感恥骨聯(lián)合部位疼痛。
    2.腹部檢查 胎頭高直前位時,胎背靠近腹前壁,不易觸及胎兒肢體,胎心位置稍高在近腹中線聽得最清楚。胎頭高直后位時,胎兒肢體靠近腹前壁,有時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可清楚觸及胎兒下頦。
    3.陰道檢查 因胎頭位置高,肛查不易查清,此時應作陰道檢查。發(fā)現(xiàn)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入口前后徑一致,后囟在恥骨聯(lián)合后,前囟在骶骨前,為胎頭高直前位,反之為胎頭高直后位。
4.B型超聲檢查 可探清胎頭雙頂徑與骨盆入口橫徑一致,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入口前后徑一致。
[分娩機制] 胎頭高直前位臨產后,胎頭極度俯屈,以胎頭枕骨在恥骨聯(lián)合后方為支點,使胎頭頂部、額部及頦部沿骶岬下滑入盆銜接、下降,雙頂徑達坐骨棘平面以下時,以枕前位經(jīng)陰道分娩。若胎頭高直前位胎頭無法入盆,需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高直后位臨產后,胎背與母體腰骶部貼近,妨礙胎頭俯屈及下降,使胎頭處于高浮狀態(tài)遲遲不能入盆,即使入盆下降至盆底也難以向前旋轉1800,故以枕前位娩出的可能性極小。
[處理] 胎頭高直前位時,若骨盆正常、胎兒不大、產力強,應給予充分試產機會,加強宮縮促使胎頭俯屈,胎頭轉為枕前位可經(jīng)陰道分娩或陰道助產,若試產失敗再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胎頭高直后位因很難經(jīng)陰道分娩,一經(jīng)確診應行剖宮產術。返回頁首

第三節(jié) 前不均傾位
    枕橫位的胎頭(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入口橫徑一致)以前頂骨先入盆稱前不均傾位,其發(fā)病率約為0.68%。常發(fā)生在骨盆傾斜度過大,腹壁松弛,懸垂腹時,因胎兒身體向前傾斜,使胎頭前頂骨先入盆,此時若合并頭盆不稱因素更易發(fā)生。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產程延長,胎頭遲遲不銜接,即使銜接也難以順利下降,多在宮口擴張至3-5cm時即停滯不前,因前頂骨緊嵌于恥骨聯(lián)合后方壓迫尿道及宮頸前唇,導致尿潴留、宮頸前唇水腫及胎膜早破。胎頭受壓過久,可出現(xiàn)胎頭水腫。
    2.腹部檢查 前不均傾位的胎頭不易入盆。在臨產早期,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可捫到胎頭前頂部。隨產程進展,胎頭繼續(xù)側屈使胎頭與胎肩折疊于骨盆入口處,因胎頭折疊于胎肩之后使胎肩高于恥骨聯(lián)合平面,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只能觸到一側胎肩而觸不到胎頭,易誤認為胎頭已入盆。
    3.陰道檢查 胎頭矢狀縫在骨盆入口橫徑上,向后移靠近骶岬,同時前后囟一起后移。前頂骨緊嵌于恥骨聯(lián)合后方,產瘤大部分位于前頂骨,因后頂骨的大部分尚在骶岬之上,致使盆腔后半部空虛。骨聯(lián)合后方成為均傾姿勢。少數(shù)以前頂骨先入盆,由于恥骨聯(lián)合后平面直而無凹陷,前頂骨緊緊嵌頓于恥骨聯(lián)合后,使后頂骨架在骶岬之上無法下降入盆。偶見骨盆寬大、胎兒較小、宮縮強,前頂骨降至恥骨聯(lián)合后,經(jīng)側屈后頂骨能滑過而入盆。
[處理]一當確診為前不均傾位,除極個別胎兒小、宮縮強、骨盆寬大可給予短時間試產外,均應盡快以剖宮產結束分娩。返回頁首

第四節(jié) 面先露
    面先露多于臨產后發(fā)現(xiàn)。系因胎頭極度仰伸,使胎兒枕部與胎背接觸。面先露以頦骨為指示點,有頦左前、頦左橫、頦左后、頦右前、頦右橫、頦右后6種胎位,以頦左前及頦右后位較多見。我國15所醫(yī)院統(tǒng)計發(fā)病率為0.80‰-2.70‰,國外資料為0.17‰-0.2‰。經(jīng)產婦多于初產婦。
[病因]
    1.骨盆狹窄 有可能阻礙胎頭俯屈的因素均可能導致面先露。胎頭銜接受阻,阻礙胎頭俯屈,導致胎頭極度仰伸。
    2.頭盆不稱 臨產后胎頭銜接受阻,造成胎頭極度仰伸。
    3.腹壁松弛 經(jīng)產婦懸垂腹時胎背向前反曲,胎兒頸椎及胸椎仰伸形成面先露。
    4.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使胎頭俯屈困難。
    5.畸形 無腦兒因無頂骨,可自然形成面先露。先天性甲狀腺腫,胎頭俯屈困難,也可導致面先露。
[診斷]
    1.腹部檢查 因胎頭極度仰伸,入盆受阻,胎體伸直,宮底位置較高。頦前位時,在孕婦腹前壁容易們及胎兒肢體,胎心由胸部傳出,故在胎兒肢體側的下腹部聽得清楚。頦后位時,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可觸及胎兒枕骨隆突與胎背之間有明顯凹溝,胎心較遙遠而弱。
    2.肛門檢查及陰道檢查 可觸到高低不平、軟硬不均的顏面部,若宮口開大時可觸及胎兒口、鼻、顴骨及眼眶,并依據(jù)頦部所在位置確定其胎位。
    3.B型超聲檢查 可以明確面先露并能探清胎位。
[分娩機制] 面先露分娩機制包括:仰伸、下降、內旋轉及外旋轉。頦前位時,胎頭以仰伸姿勢銜接、下降,胎兒面部達骨盆底時,胎頭極度仰伸,頦部為最低點,故轉向前方,胎頭繼續(xù)下降并極度仰伸,頦部因位置最低而轉向前方,當頦部自恥骨弓下娩出后,極度仰伸的胎頸前面處于產道小彎(恥骨聯(lián)合),胎頭俯屈時,胎頭后部能夠適應產道大彎,使口、鼻、眼、額、前囟及枕部自會陰前緣相繼娩出,但產程明顯延長。頦后位時,胎兒面部達骨盆底后,多數(shù)能經(jīng)內旋轉135o。后以頦前位娩出。少數(shù)因內旋轉受阻,成為持續(xù)性頦后位,胎頸已極度伸展,不能適應產道大彎,故足月活胎不能經(jīng)陰道自然娩出,需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對母兒影響]
    1.對產婦的影響 頦前位時,因胎兒顏面部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常引起宮縮乏力,致使產程延長;顏面部骨質不能變形,容易發(fā)生會陰裂傷。頦后位時,導致梗阻性難產,若不及時處理,造成子宮破裂,危及產婦生命。
    2.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 胎兒面部受壓變形,顏面皮膚青紫、腫脹,尤以口唇為著,影響吸吮,嚴重時可發(fā)生會厭水腫影響吞咽。新生兒于生后保持仰伸姿勢達數(shù)日之久。生后需加強護理。
[處理] 頦前位時,若無頭盆不稱,產力良好,有可能自然分娩;若出現(xiàn)繼發(fā)性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可用產鉗助娩,但會陰后-斜切開要足夠大。若有頭盆不稱或出現(xiàn)胎兒窘迫征象,應行剖宮產術。持續(xù)性頦后位時,難以經(jīng)陰道分娩,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若胎兒畸形,無論頦前位或頦后位,均應在宮口開全后行穿顱術結束分娩。返回頁首

第五節(jié) 臀 先 露
    臀先露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占妊娠足月分娩總數(shù)的3%-4%。多見于經(jīng)產婦。因胎頭比胎臀大,分娩時后出胎頭無明顯變形,往往娩出困難,加之臍帶脫垂較多見,使圍生兒死亡率增高,是枕先露的3-8倍。臀先露以骶骨為指示點,有骶左前、骶左橫、骶左后、骶右前、骶右橫、骶右后6種胎位。
[原因] 妊娠30周以前,臀先露較多見,妊娠30周以后多能自然轉成頭先露。臨產后持續(xù)為臀先露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的因素有:
    1.胎兒在宮腔內活動范圍過大 羊水過多、經(jīng)產婦腹壁松弛以及早產兒羊水相對偏多,胎兒易在宮腔內自由活動形成臀先露。
    2.胎兒在宮腔內活動范圍受限 子宮畸形(如單角子宮、雙角子宮等)、胎兒畸形(如無腦兒、腦積水等)、雙胎妊娠及羊水過少等,容易發(fā)生臀先露。胎盤附著在宮底宮角部易發(fā)生臀先露,占73%,而頭先露僅占5%。
    3.胎頭銜接受阻 狹窄骨盆、前置胎盤、腫瘤阻塞骨盆腔及巨大胎兒等,也易發(fā)生臀先露。
[臨床分類] 根據(jù)胎兒兩下肢所取的姿勢分為以下3類。
    1.單臀先露或腿直臀先露 胎兒雙髖關節(jié)屈曲,雙膝關節(jié)直伸,以臀部為先露。最多見。
    2.完全臀先露或混合臀先露 胎兒雙髖關節(jié)及雙膝關節(jié)均屈曲,有如盤膝坐,以臀部和雙足為先露。較多見。
    3.不完全臀先露 以一足或雙足、一膝或雙膝,或一足一膝為先露。膝先露是暫時的,產程開始后轉為足先露。較少見。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孕婦常感肋下有圓而硬的胎頭。由于胎臀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常導致宮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致使產程延長。
    2.腹部檢查 子宮呈縱橢圓形,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一致。在宮底部可觸到圓而硬、按壓時有浮球感的胎頭;若末銜接,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觸到不規(guī)則、軟而寬的胎臀,胎心在臍左(或右)上方聽得最清楚。銜接后,胎臀位于恥骨聯(lián)合之下,胎心聽診以臍下最明顯。
    3.肛門檢查及陰道檢查 肛門檢查時,觸及軟而不規(guī)則的胎臀或觸到胎足、胎膝。若胎臀位置高,肛查不能確定時,需行陰道檢查。陰道檢查時,了解宮口擴張程度及有無臍帶脫垂。若胎膜已破,能直接觸到胎臀、外生殖器及肛門,此時應注意與顏面相鑒別。若為胎臀,可觸及肛門與兩坐骨結節(jié)連在一條直線上,手指放入肛門內有環(huán)狀括約肌收縮感,取出手指可見有胎糞。若為顏面,口與兩顴骨突出點呈三角形,手指放入口內可觸及齒齦和弓狀的下頜骨。若觸及胎足時,應與胎手相鑒別。
    4.B型超聲檢查 能準確探清臀先露類型以及胎兒大小、胎頭姿勢等。
[分娩機制] 在胎體各部中,胎頭最大,胎肩小于胎頭,胎臀最小。頭先露時,胎頭一經(jīng)娩出,身體其他部位隨即娩出。而臀先露時則不同,較小且軟的臀部先娩出,最大的胎頭卻最后娩出。胎臀、胎肩、胎頭需按一定機制適應產道條件方能娩出,故需要掌握胎臀、胎肩及胎頭3部分的分娩機制。以骶右前位為例加以闡述。
    1.胎臀娩出 臨產后,胎臀以粗隆間徑銜接于骨盆入口右斜徑,骶骨位于右前方。胎臀逐漸下降,前髖下降稍快故位置較低,抵達骨盆底遇到阻力后,前髖向母體右側行450內旋轉,使前髖位于恥骨聯(lián)合后方,此時粗隆間徑與母體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胎臀繼續(xù)下降,胎體稍側屈以適應產道彎曲度,后髓先從會陰前緣娩出,隨即胎體稍伸直,使前髖從恥骨弓下娩出。繼之雙腿雙足娩出。當胎臀及兩下肢娩出后,胎體行外旋轉,使胎背轉向前方或右前方。
    2.胎肩娩出 當胎體行外旋轉的同時,胎兒雙肩徑銜接于骨盆入口右斜徑或橫徑,并沿此徑線逐漸下降,當雙肩達骨盆底時,前肩向右旋轉450。轉至恥骨弓下,使雙肩徑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同時胎體側屈使后肩及后上肢從會陰前緣娩出,繼之前肩及前上肢從恥骨弓下娩出。
    3.胎頭娩出 當胎肩通過會陰時,胎頭矢狀縫銜接于骨盆入口左斜徑或橫徑,并沿此徑線逐漸下降,同時胎頭俯屈。當枕骨達骨盆底時,胎頭向母體左前方旋轉45o,使枕骨朝向恥骨聯(lián)合。胎頭繼續(xù)下降,當枕骨下凹到達恥骨弓下時,以此處為支點,胎頭繼續(xù)俯屈,使頦、面及額部相繼自會陰前緣娩出,隨后枕部自恥骨弓下娩出。
[對母兒影響]
    1.對產婦的影響 胎臀形狀不規(guī)則,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容易發(fā)生胎膜早破或繼發(fā)性宮縮乏力,使產后出血與產褥感染的機會增多,若宮口未開全而強行牽拉,容易造成宮頸撕裂甚至延及子宮下段。
    2.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 胎臀高低不平,對前羊膜囊壓力不均勻,常致胎膜早破,發(fā)生臍帶脫垂是頭先露的10倍,臍帶受壓可致胎兒窘迫甚至死亡;胎膜早破,便早產兒及低體重兒增多。后出胎頭牽出困難,常發(fā)生新生兒窒息、臂叢神經(jīng)損傷及顱內出血,顱內出血的發(fā)病率是頭先露的10倍。臀先露導致圍生兒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增高。
[處理]
    1.妊娠期 于妊娠30周前,臀先露多能自行轉為頭先露。若妊娠30周后仍為臀先露應予矯正。常用的矯正方法有以下幾種。
    (1)胸膝臥位:讓孕婦排空膀胱,松解褲帶,做胸膝臥位姿勢,每日2次,每次15分鐘,連做1周后復查。這種姿勢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借助胎兒重心改變,使胎頭與胎背所形成的弧形順著宮底弧面滑動而完成胎位矯正。
    (2)激光照射或艾灸至陰穴,近年多用激光照射兩側至陰穴,也可用艾條灸,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5次為一療程。
    (3)外轉胎位術:應用上述矯正方法無效者,于妊娠32-34周時,可行外轉胎位術,因有發(fā)生胎盤早剝、臍帶纏繞等嚴重并發(fā)癥的可能,應用時要慎重,術前半小時口服沙丁胺醇4.8mg。行外轉胎位術時,最好在B型超聲監(jiān)測下進行。孕婦平臥,兩下肢屈曲稍外展,露出腹壁。查清胎位,聽胎心率。操作步驟包括松動胎先露部、轉胎。動作應輕柔,間斷進行。若術中或術后發(fā)現(xiàn)胎動頻繁而劇烈或胎心率異常,應停止轉動并退回原胎位觀察半小時。
    2.分娩期 應根據(jù)產婦年齡、胎產次、骨盆類型、胎兒大小、胎兒是否存活、臀先露類型以及有無合并癥,于臨產初期作出正確判斷,決定分娩方式。
    (1)擇期剖宮產的指征:狹窄骨盆、軟產道異常、胎兒體重大于3500g、胎兒窘迫、高齡初產、有難產史、不完全臀先露等,均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
    (2)決定經(jīng)陰道分娩的處理
    1)第一產程:產婦應側臥,不宜站立走動。少做肛查,不灌腸,盡量避免胎膜破裂。一旦破膜,應立即聽胎心。若胎心變慢或變快,應行肛查,必要時行陰道檢查,了解有無臍帶脫垂。若有臍帶脫垂,胎心尚好,宮口末開全,為搶救胎兒,需立即行剖宮產術。若無臍帶脫垂,可嚴密觀察胎心及產程進展。若出現(xiàn)協(xié)調性宮縮乏力,應設法加強宮縮。當宮口開大4-5cm時,胎足即可經(jīng)宮口脫出至陰道。為了使宮頸和陰道充分擴張,消毒外陰之后,使用 "堵"外陰方法。當宮縮時用無菌巾以手掌堵住陰道口,讓胎臀下降,避免胎足先下降,待宮口及陰道充分擴張后才讓胎臀娩出。此法有利于后出胎頭的順利娩出。在 “堵”的過程中,應每隔10-15分鐘聽胎心一次,并注意宮口是否開全。宮口已開全再堵易引起胎兒窘迫或子宮破裂。宮口近開全時,要做好接產和搶救新生兒窒息的準備。
    2)第二產程:接產前,應導尿排空膀胱。初產婦應作會陰后-斜切開術。有3種分娩方式:①自然分娩:胎兒自然娩出,不作任何牽拉。極少見,僅見于經(jīng)產婦、胎兒小、宮縮強、骨盆腔寬大者。②臀助產術:當胎臀自然娩出至臍部后,胎肩及后出胎頭由接產者協(xié)助娩出。臍部娩出后,一般應在2-3分鐘娩出胎頭,最長不能超過8分鐘。后出胎頭娩出有主張用單葉產鉗,效果佳。③臀牽引術:胎兒全部由接產者牽拉娩出,此種手術對胎兒損傷大,一般情況下應禁止使用。
    3)第三產程:產程延長易并發(fā)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胎盤娩出后,應肌注縮宮素或麥角新堿,防止產后出血。行手術操作及有軟產道損傷者,應及時檢查并縫合,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上肢助產 有滑脫法及旋轉胎體法兩種。
    (1)滑脫法:術者右手握住胎兒雙足,向前上方提,使左肩顯露于會陰,再用左手食、中指伸入陰道,由胎兒后肩沿上臂至肘關節(jié)處,協(xié)助后臂及肘關節(jié)沿胸前滑出陰道,然后將胎體放低,前肩自然由恥骨弓下娩出。
    2)旋轉胎體法:術者雙手緊握胎兒臀部,兩手拇指在背側,兩手另4指在腹側(不可壓腹部),將胎體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稍向下牽拉,右肩及右臂自然從恥骨弓下娩出,再將胎體順時針方向旋轉,娩出左肩及左臂。
    2.胎頭助產 先將胎背轉至前方,使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此時將胎體騎跨在術者左前臂上,同時術者左手中指伸入胎兒口中,食指及無名指扶于兩側上頜骨;術者右手中指壓低胎頭枕部使其俯屈,食指及無名指置于胎兒兩側鎖骨上,先向下牽拉,同時助手在產婦下腹正中向下適當加壓,使胎兒下頦、口、鼻、眼、額相繼娩出。返回頁首

第六節(jié) 肩 先 露
    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相垂直為橫產式。胎體橫臥于骨盆入口之上,先露部為肩,稱肩先露,占妊娠足月分娩總數(shù)的0.25%,是對母兒最不利的胎位。除死胎及早產兒胎體可折疊娩出外,足月活胎不可能經(jīng)陰道娩出。若不及時處理,容易造成子宮破裂,威脅母兒生命。根據(jù)胎頭在母體左或右側和胎兒肩胛朝向母體前或后方,有肩左前、肩左后、肩右前、肩右后4種胎位。發(fā)生原因與臀先露類同。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胎先露部胎肩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缺乏直接刺激,容易發(fā)生宮縮乏力;胎肩對宮頸壓力不均,容易發(fā)生胎膜早破。破膜后羊水迅速外流,胎兒上肢或臍帶容易脫出,導致胎兒窘迫甚至死亡。隨著宮縮不斷加強、胎肩及胸廓一部分被擠入盆腔內,胎體折疊彎曲,胎頸被拉長,上肢脫出于陰道口外,胎頭和胎臀仍被阻于骨盆入口上方,形成忽略性肩先露。子宮收縮繼續(xù)增強,子宮上段越來越厚,子宮下段被動擴張越來越薄,由于子宮上下段肌壁厚薄相差懸殊,形成環(huán)狀凹陷,并隨宮縮逐漸升高,甚至可以高達臍上,形成病理縮復環(huán),是子宮破裂的先兆,若不及時處理,將發(fā)生子宮破裂。
    2.腹部檢查 子宮呈橫橢圓形,子宮長度低于妊娠周數(shù),子宮橫徑寬。宮底部及恥骨聯(lián)合上方較空虛,在母體腹部一側觸到胎頭,另側觸到胎臀。肩前位時,胎背朝向母體腹壁,觸之寬大平坦;肩后位時,胎兒肢體朝向母體腹壁,觸及不規(guī)則的小肢體。胎心在臍周兩側最清楚。根據(jù)腹部檢查多能確定胎位。
    3.肛門檢查或陰道檢查 胎膜未破者,因胎先露部浮動于骨盆入口上方,肛查不易觸及胎先露部。若胎膜已破、宮口已擴張者,陰道檢查可觸到肩胛骨或肩峰、肋骨及腋窩。腋窩尖端指向胎兒頭端,據(jù)此可決定胎頭在母體左或右側。肩胛骨朝向母體前或后方,可決定肩前位或肩后位。例如胎頭在母體右側,肩胛骨朝向后方,則為肩右后位。胎手若已脫出于陰道口外,可用握手法鑒別是胎兒左手或右手,因檢查者只能與胎兒同側的手相握。例如肩右前位時左手脫出,檢查者用左手與胎兒左手相握,余類推。
    4.B型超聲檢查 能準確探清肩先露,并能確定具體胎位。
[處理]
    1.妊娠期 妊娠后期發(fā)現(xiàn)肩先露應及時矯正。可采用胸膝臥位、激光照射(或艾灸)至陰穴。上述矯正方法無效,應試行外轉胎位術轉成頭先露,并包扎腹部以固定胎頭。若行外轉胎位術失敗,應提前住院決定分娩方式。
    2.分娩期 根據(jù)胎產次、胎兒大小、胎兒是否存活、宮口擴張程度、胎膜是否破裂、有無并發(fā)癥等,決定分娩方式。
    (1)足月活胎,伴有產科指征(如狹窄骨盆、前置胎盤、有難產史等),應于臨產前行擇期剖宮產術結束分娩。
    (2)初產婦、足月活胎,臨產后應行剖宮產術。
     (3)經(jīng)產婦、足月活胎,也可行剖宮產。若宮口開大5cm以上,破膜不久,羊水未流盡,可在乙醚深麻醉下行內轉胎位術,轉成臀先露,待宮口開全助產娩出。若雙胎妊娠第二胎兒為肩先露,可行內轉胎位術。
    (4)出現(xiàn)先兆子宮破裂或子宮破裂征象,無論胎兒死活,均應立即行剖宮產術。術中若發(fā)現(xiàn)宮腔感染嚴重,應將子宮一并切除。
    (5)胎兒已死,無先兆子宮破裂征象,若宮口近開全,在全麻下行斷頭術或碎胎術。術后應常規(guī)檢查子宮下段、宮頸及陰道有無裂傷。若有裂傷應及時縫合。注意產后出血,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返回頁首

大家都在搜: 胎位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