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生完孩子,身體消耗很多能量。一般身體都比較虛弱,所以產后要進行合理的調養(yǎng)。我國傳統(tǒng)習俗就是女人生完寶寶都要“做月子”,其實對于女人來說“做月子”關系到女人以后的身體健康,臨床表現(xiàn)認為,產婦在“做月子”里通常會出現(xiàn)貧血、多汗、惡露不盡、產后風等典型癥狀。那么對于這些產后癥狀,在“做月子”里該如何調理呢?
1、產后貧血
李小姐生了孩子后常常頭暈、乏力,一檢查發(fā)現(xiàn)血色素只有7克(正常女性的血色素為11-15克),后經中醫(yī)藥調理了半年才恢復正常。
專家說,一些產婦由于分娩時出血較多,或者本身在懷孕期間就患有貧血,這樣就會引起產后貧血,身體變得更加虛弱,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專家認為,產后貧血首先要注重飲食調理,比如多吃動物肝臟、海帶、紫菜、黃豆、菠菜等含鐵的食物。另外,民間一直有“紅糖煮雞蛋”的補血食療方,這是因為紅糖內含有較多的鐵質、核黃素及鋅、錳、鈣、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專家指出,一些中成藥比如復方阿膠漿也很適合產婦貧血,阿膠、紅參、熟地、山楂等,可助消化、補元氣、養(yǎng)氣血,在惡露干凈之后即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如果產婦產后出現(xiàn)嚴重貧血的癥狀,應及時就醫(yī)。
2、產后多汗
在懷孕期間,孕婦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汗,但若產后依然大汗淋漓,持續(xù)不止,這被稱為“產后自汗”;如果睡覺后汗出濕衣,醒來即止,則被稱為“產后盜汗”。中醫(yī)認為,這均屬產后多汗證。
王小姐一個月前剖腹產生了一個男孩,坐月期間一活動就出汗,常常濕透衣服。專家說,不少婦女產后出汗多,多數(shù)是因為“產后氣血驟虛、腠理不密”所致,一部分人可在產后1周內自行好轉。如果后出汗量過多和持續(xù)時間長,需要就醫(yī)。專家指出,氣虛、血虛是導致產后多汗證的根本原因,因此可補氣養(yǎng)血,以玉屏風散加茯苓、大棗、麥冬、牡蠣等服用,可滋陰、補氣、固澀止汗。也可以用黃芪(30-50克)、沙參或太子參(15-20克)、麥冬(20克)煲湯飲用。